《洗髓经》是昔日道家不传之秘典,马礼堂老师看到的是常奉之先生的明代手抄本,为“洗髓”和“伐毛”两部。马礼堂老师的洗髓经最初受业于孔教会的气功大师普照老人,后又受赠悟彻大法师的辽宁千山抄本。根据多年的习练,马礼堂老师本着“不务玄虚,注重实效”的原则,去伪存真,删繁就简,整编了二十三式洗髓金经。
宋代苏轼和沈括的《苏沈良方》中讲的叩齿、摩两足心、摩熨眼儿面项、梳头等等,明代名医冷谦《修龄要旨》中的“十六宜”“面宜多擦,发宜多梳,目宜常运,耳宜常凝,齿宜常叩”等等,与洗髓经相仿。
洗髓金经把调整呼吸,按摩穴位和活动筋骨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,以肢体的活动导引气血的运行,以消除潜藏在筋肌骨缝中的病邪,进而使气运行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。具有调整阴阳,通利关节,疏通经络,修残补缺的作用。骨头里最重要的是髓,髓养骨,髓竭而骨枯。脑为髓之海,髓充足则脑健壮。髓藏于骨内,少有活动的机会,洗髓金经配合气血运行之轨道,用肢体屈伸扭转,以加强生理活动机能,上下左右,阴阳转化,使全身所有骨节得到洗刷,所以谓之“洗髓”。关节活动于外,髓液活动于内,筋骨气血都应之而动,从而使气血畅流于各组织器官之中。经络之末梢得以疏通,可收到骨健筋柔、髓健脑充之效。脑气充而心聪,心聪而指挥灵,这样的活动,可以内养生,外祛邪。《抱朴子》说:“疗未患之疾,通不和之气,动之则百关气畅。”
六字诀着重于吐纳,先呼后吸,通调脏腑气血;洗髓金经则注重导引,先吸后呼,消除潜藏在骨缝、筋肌穴孔中的病邪。二者相辅相成,构成养气功的基本功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