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视及多种眼病的治疗,要取得根本性、巩固性的疗效,需要从五脏入手,整体治疗,不能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。
眼的视觉功能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,就是精、气、血、津液,它们来自于五脏六腑之精气。 正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目者,五脏六腑之精也。” 眼必须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不断通过经络转输而来,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。因此,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是“五轮学说”,讲的是眼与五脏的关系。下面具体说说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。这也是为什么通过健目功、明目功、六字诀、锤疗整体调理脏腑和经络能取得眼病治疗良好疗效的医学原理。
眼与肝的关系。肝开窍于目: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,开窍于目,藏精于肝。”指出目为肝与外界联系的通道。肝所受藏得精微物质,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眼,使眼得到濡养, 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肝受血而能视”。肝主藏血,具有储藏血液,调节血量的功能。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,但目为肝之窍,尤以肝血得濡养更为重要。《黄帝内经》还说:“肝气通于目,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。”肝主疏泄,具有调畅人体气机,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作用。气能生血、生津,又能行血、行津。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、津液、无不依赖气的推动。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、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,疏泄功能正常,人体气机才能通畅、条达,眼才能够变色视物。在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中说:“五脏化液……肝为泪”。泪液对眼珠具有濡润和保护作用。泪液分泌与排泄要受肝气的制约,同样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。
眼与胆的关系。肝胆互为表里,肝之余气溢于胆,聚而成精,乃为胆汁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,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。《审视瑶函·目为至宝论》指出:“神膏者,目内包涵之膏液,……此膏由胆中渗入精汁,升发于上,积而成者,方能涵养瞳神,此膏一衰,则瞳神有损。”所以胆汁减则神膏衰,瞳神逐渐失养。
眼与心的关系。心主血脉,诸脉属目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诸血者,皆属于心”,“诸脉者,皆属于目”,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说“脉者,血之府”。由此可见,心主全身的血脉,脉中血液受心气的推动,循环全身,上输于目,目受血养,才能维持视力。心主藏神,目为心使《灵枢·大惑论》说:“目者心之使也,心者神之舍也”。“神”是指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,
精神虽然统于心,而外用则在目,所以目为心之使。《素问·解精微论》还说:“夫心者,五脏之专精也,目者其窍也。”由于心主神明,五脏精气任心所使,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,视物受心的支配,因此,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、精神活动的状态,均能反映于眼,所以说“目为心之外窍’。在《审视瑶函·目为至宝轮》又进一步说明,“心神在目,发为神光,神光深居瞳神之中,才能明视万物”。
眼与脾的关系。脾输精气,上贯于目,脾主运化水谷,为后天之本,气血化生之源。脾气主升,能将精微物质升运于目,目得清阳之气温养,则视物清明。在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论脾之虚实时说:“其不及,则令人九窍不通”其中包含脾虚导致的眼病。李东垣在《素问》的基础的理论上,进一步阐述,说:“夫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禀受于脾,上贯于目。脾者诸阴之首,目者血脉之宗也,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,不能归明于目也。”突出眼赖脾之精气供养的关系。脾气统血,血养目窍,目得血而能视,而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,而不致外溢,全赖脾气的统摄。在《景岳全书·杂症谟·血证》一书中说:“脾统血,脾气虚则不能收摄,脾化血,脾气虚则不能运化,是皆血无所主,因而脱陷妄行”虽然脉为血之府,诸脉皆属于目,目得血而能视,但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,而不致外溢,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。若脾气虚衰失去统摄的能力,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。
眼与胃的关系。胃为水谷之海,主受纳,腐熟水谷,下传小肠,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,以供养全身。脾胃互为表里,被称为“后天之本”,李东垣《脾胃论·脾胃虚实传变论》说:“九窍者,五脏之主,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”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“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”脾胃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,二者升降正常,出入有序,则清浊分明,浊阴从下窍而出,不致上犯于眼。
眼与肺的关系。肺主气,气和明目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说:“诸气者。皆属于肺”肺主一身之气,气能推动血行,气血并行全身,肺气调和,脏腑功能正常,五脏六腑精阳之气才能源源不断地输注于目,故目视精明。若肺气不足,目失所养,则昏暗不明正如《灵枢•决气》所说:“气脱者,目不明”。肺主宣降,眼络畅通:肺气宣发,能使气、血、津液敷布全身;肺气肃降,又能使水液下输膀胱。肺的宣发正常,则血脉通利,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煦濡养,浊物下降,不得上犯,目不易病。
眼与大肠的关系。肺与大肠互为表里,小肠浊物下注大肠,化为粪便,有赖肺气肃降,排出体外。若大肠积热,腑气不通,肺失肃降,可导致眼部因其、血、津液壅滞而发病。
眼与肾的关系。眼与肾有密切的关系,肾主精,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在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中强调说:“夫精明者,所以视物,别黑白,审长短;以长为短、以白为黑,如是则精气衰矣。”说明眼之能视,有赖于充足的精气的濡养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“肾者主水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”,故眼的视觉是否正常,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,关系至为密切。肾生精,精能生髓,脑为髓之海,目系连于脑。肾精充沛,髓海丰满,则思维灵活,目光敏捷,若肾精亏虚,脑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,目无所见;在《医林改错·脑髓说》写到“精汁之清者,化而为髓,由脊骨上行入脑,名为脑髓,……两目即脑汁所生,两目系如线,长于脑”。肾主津液,上润目珠。人体内水液的分布、潴留及排泄,与肾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。津液在目化为泪,在眼内化为神水(房水),为充养之液;若肾气不足,水液代谢障碍,上泛于目,会引起各种眼底病。
眼与膀胱的关系。肾与膀胱,互为表里,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,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,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。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。若肾气不足,或湿热蕴结,引起膀胱气化失常,水液潴留,可致水湿上泛于目。因膀胱经属足太阳经,主一身之表,易受外邪侵袭引起眼病、在《银海指南·膀胱主病》说:“……故凡治目,不可不细究膀胱。”
眼与三焦的关系。三焦为孤腑,主通行原气与运行水谷,疏通水道的功能,上输入目之精、气、津液无不通过三焦,三焦功能失常,可使水谷精微的消化、吸收、输布、排泄紊乱而发生障碍,则目失濡养,不能明目。若三焦水道不通,水液潴留,上犯于眼,引起眼部病变。
总之,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无论脏与脏、脏于腑、腑于腑之间,都有经络相互联系,互相依赖,它们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,相互依存,在病理上相互影响。眼的视觉功能,离不开脏腑所受藏化之生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的濡养以及神的主宰。所以在《证治准绳·杂病·七窍门》中说“瞳神,…, 乃先天之气所生,后天之气所成,阴阳之妙用,水火之精华,血养水,水养膏,膏护瞳神,气为运用,神之维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