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首发“双大公子”公号,订阅“双大公子”公号,带你一起了解被掩盖的世界真相,正本清源)
大家一起来看看西方传教士是如何“偷梁换柱”、“改头换面”的。
1823年,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终于将整部《华英字典》出齐,共有六巨册,合计4595页,至此,英文才初步有了成为书面语言的条件,可以承载一些理论知识、数学知识。但对于更高深的理论知识,尚不健全的英语体系仍旧时时感到十分乏力。
马礼逊《华英字典》第三本(A Dictionary 3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3【英汉 R 莫里逊 DD】),现藏于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(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y)。需要指出的是,根据马礼逊的《华英字典》,截止1823年,英语中没有“U”,使用的是“V”,所以大学这个英语单词的拼法不是University,而是Vniversity。因此,凡是1823年以前所谓英文“原本”中出现U的,都值得怀疑,皆有伪作之嫌。
上述《华英字典》第三本第29页,记载了弧、度、直角的“中文定义”,这个内容想必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从未看到过。
何谓弧和度?
“圜界以所对之角而命其弧,而角又以所对之弧而命其度。”
何谓直角?
“凡角相对之弧得圜界四分之一者,此角必直,故谓之直角。”
这里的“圜”,可以理解为“圆”,也就是说,把一个圆从圆点横一刀、竖一刀,等分为四份,所得的角,就是直角。
中文的大白话,容易理解吧?咱们来比较一下西史中有关直角的定义。
经过一番修饰和篡改,《几何原本》中有关直角的定义变成了: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,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。
笔者的感受是,虽然最终阐述的角都是90度,本质上相同,但却将具有华夏特殊概念和意义的“圜”去掉了,切断了这些知识与华夏之间的联系,而且让所学之人无法理解这直角的来源是华夏的“割圆”之术。
只有沿着华夏算学的发展脉络,才会深入理解很多数学知识因何产生,其记忆才会更加深刻。光学一些碎片化的知识,不理解底层的构建原理和初衷,是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。
接下来再看第25页,这里记载了角、直角、矩,勾股弦相求之法。
从“勾股弦相求之法”的中文字面上来看,一眼就能瞧出这是华夏传统的算学知识,但是一旦翻译过去,就成了“From two sides of a right angle being given the method of finding the third”,看英文字面已经完全没有华夏什么事儿了。
如果把上面这句话翻译回中文,就是“从给定的两条直角边出发,求第三条边的方法”,也没华夏什么事儿了。
现在,以西为尊的那些人,拿着经过西方删改、翻译出来的东西,不都是人云亦云,声称都是西方的发明创造么?
西方宣称,微积分诞生于牛顿和莱布尼兹时代,牛顿的大作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于1729年由莫特将其译成英文付印,就是现在所见流行的英文本。各版均由牛顿本人作了增订,并加序言。
神奇的是,1866年罗存德《英华字典》第296页显示,Calculus一词却被解释为“石痳”、“砂痳”、“胆石”、“肾石”,仍旧没有微积分的数学名词解释,此时距离1729年已经过去了整整137年。
由此可以推断,如果牛顿的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(莫特版)中的Calculus被视为微积分的话,那么,其成书年代必定晚于1866年。而根据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英语字典《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》,Calculus一词才刚刚有了数学名词“微积分”的含义,所以牛顿大神的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的准确产生年代应为1872年或1872年之后。
(本文内容来自微博:昆羽继圣)